查看原文
其他

像中关村三小那样,办一场让老师们尖叫的教育论坛 | 头条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校长高参 Author 李一陵

本文转自公众号:校长高参(ID:myedu-)



近年来,每逢开学或期末,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办起了内部论坛,使教育呈现出一派生机。但如何办一场形式上别开生面、内容上既望星空又接地气的论坛,对许多学校来说,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


2017年年底,中关村三小成功举办了自2013年开启的“大家三小”年度论坛,参与者直呼过瘾,如置身教育嘉年华,笑声掌声交织,醒脑与烧脑结合,真正实现了以人民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。


何谓“大家三小”?用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的话说:“我们认为,学校是一个大家庭,要让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和力量;在大家庭里,要尊重每个人,需要每个人,成就每个人;学校的发展需要团队的进取心,每个人都需要有大家气度和追求。”可以说,大家三小要培养大家!
在这一理念的指导和启发下,中关村三小的年度发展论坛颠覆了领导、专家在台上讲,教师在台下听的模式,让教师唱主角、校长当观众、专家当配角,多角色深度互动、平等交流,成了一个建立连接、分享经验、研讨课程、形成共识的教育专业成长的平台。
借鉴中关村三小的经验来办自己的教育论坛,每个学校也能走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路。


总论坛现场



想清楚论坛目的,别办成年终总结会


不少学校并没有真正想明白办论坛的目的是什么,结果言行不一,还是把论坛变成了年终总结大会、表彰大会,没有真正“论”起来,也难以对后续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影响,更别说推动学校的变革了。


中关村三小的“大家论坛”论坛目的非常明确,那就是通过论坛,在全校教师中建立连接、实现沟通,引导教师在论坛中分享自己的故事、想法,让大家了解“你的事”“我家里的事”,推动“大家三小”共同体的形成;围绕学校重大工作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设置论坛主题、展开讨论,让教师们了解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,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。


教师们的分享来源于实践,论坛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分享交流会打上句号。譬如,在论坛上,分享者与同事、专家们一起交流对某个教学案例的看法,探讨更佳解决方案,然后回归实践,将之运用到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当中。论坛像是一个年终总结会,但更像学校转型升级的研讨会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。


论坛还有利于共同话语体系、共同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。在这种讨论和交流中,学校主张什么、倡导什么,一目了然。学校的变革理念,也逐渐进入教师们的日常话语体系,并成为行动指南。


每位教师都是分享家



主题要源于实践引领实践


论坛谈什么,如何让教师们都有话说?年度论坛每年都要办一次,如何推陈出新?一些主题可能每年都要探讨,又如何谈出新意?这些都需要费脑筋。


一些学校的年度发展论坛,提出了这样的主题:“学校文化、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大讨论”,讨论的内容则包括:“怎样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?”“学校未来发展之我见”等等。这些题目看起来与每个老师有关,但实际上离教师太远,很可能沦为泛泛之谈。


论坛主题的选择,切忌大而空,要来源于教师的实践,又能指导和引领他们的实践。


分论坛现场


中关村三小 2018年度的“大家论坛”,共有12个分论坛,论坛主题基本上囊括了教与学、师生关系、学校治理等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层面的内容,包括以“真实的学习”为代表的 “学习”专场,以“行有规、行同距的师生行为” 为代表的“ 关系”专场和以 “响应师生需求的管理创新”为代表的“学校治理”专场。


以“真实的学习”分论坛为例,分享者们从设计思维、有效的教、脚手架、学习资源的利用等角度,分享了各自的经验。从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旗语、学校吉祥物的设计到南校区图书馆的设计等,共同探讨如何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发现真实的问题,设计真实的任务,发布真实的成果,引导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与创造。


论坛的主题紧扣教师日常教学工作,这样老师们才有话说、才愿意说。教师们的分享,其实就是对一年来所做的工作的总结、梳理和提炼,他们说的,就是他们日常做的,“说”和“做”是一致的。


论坛年年办,主题如何推陈出新,能让大家每年都讨论点不一样的东西?


以三小为例, 第二届增加了“大家课程大家建”,第三届又增加了“有问题有互动”, 第四届则把“真实的学习”搬上了论坛 。这些主题反映的是学校改革的方向和趋势。当学校倡导并实践“有问题有互动的课堂”“真实的学习”等教育理念时,相应的论坛主题就登场了。主题的变迁其实是三小打造3.0版本学校,推动学校变革的缩影。


现场认真聆听的教师



让教师站在舞台中央


“又要开会?又办论坛了?”这是不少教师对学校论坛的真实态度:反感。在他们看来,参加论坛是任务和负担,而不是分享、学习的机会。


确实,一些论坛让教师觉得没意思,即便上台发言,也是当作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。而作为听众的教师们缺乏参与感,是被动参加。


中关村三小的“大家论坛”一开始就明确,要让教师站在舞台中央,让他们成为论坛的主角。不过,教师不一定愿意分享,也不一定天生就善于分享,如何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,让老师们把这种分享当作乐事?


鼓励教师参与分享,要让论坛变得有趣、有料。分享的内容是日常工作中的故事,教师不需要过早地去准备,因为日常教学实践就是准备的过程。教师们从一年的实践中寻找几个感触深刻的故事,花两三天时间整理,就可以了,负担不重。


会前讨论


分享其实就是讲好一个教育故事。好故事要求语言凝炼、主题鲜明,又引人入胜。教师能上好课,但是不一定能讲好故事。所以,要帮助教师提升讲故事的水平,帮助教师发现和提炼教育实践中的亮点、拎出主线,帮助他们凝练语言、设计包袱,甚至修改ppt等等。有时还会邀请专家对教师的分享内容“会诊”,为分享者提出专业的建议。


教师讲好教育故事的能力,完全可以迁移到课堂。参加论坛的过程就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。


做好服务工作,让教师成为“明星”,也是激发教师主角意识的重要内容。确定发言人的那一刻,坛主、学术秘书也就确定了,服务随之开始了,让发言人感觉自己是“明星”,是小宇宙。


倡导分享文化,让教师感受作为分享着的荣誉和骄傲。“大家论坛”从每个分论坛中评选出了“分享家”,请他们走红地毯,请校长为他们颁奖、宣读颁奖辞,每位“分享家”都能体验到明星获奖的感觉。


形成包容、欣赏的文化,不要让分享者有压力。教师分享要达到什么效果,紧张、没有讲好怎么办?论坛要办成什么样,是要办得严谨、精致、漂亮,还是允许出现瑕疵,允许不完美?“大家论坛”追求的不应是好看,不是为别人组织一场漂亮的观赏性活动,而是一个共同成长的平台和机会,一个“真实的学习”的过程。


现场点赞投票



校长要做个好观众,为大家点赞叫好


相比普通教师而言,每次举办论坛,校长和管理层面临的压力更大,会前会后、会里会外,校长往往是最忙的那个人。如果像中关村三小的校长那样转换角色,让教师们真正成为主角,校长也是可以闲下来的。


校长是论坛的总设计师,但不是论坛的具体操办者,不必亲力亲为。以中关村三小为例,校长刘可钦最看重的工作,是与学校管理层一同商定分论坛的主题,并逐字逐句修改每个分论坛一两百字的简介。在这里,校长牢牢把控论坛的大方向。


除此之外,校长应该干什么呢?校长的工作更多在幕后、在平时。校长对学校变革的方向、对论坛的目标等心中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宏观的把控。平时则与学校管理层、教师进行多频度的交流,把学校的发展理念和论坛举办理念传递给中层管理者,传递给全校教师,在全校员工中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。


做好了这几点,校长完全可以选择放手。把每一块具体的工作交给各个工作小组,把空间和自由交给他们,让小组长们去负责具体的工作。校长的任务是做好一个观众,默默地关注,为大家点赞、叫好。


分论坛教师分享现场



每个分论坛都是一个分中心


事实上,像中关村三小这样十几个分论坛,校长就算想管起来,也会分身乏术。三小采取的是分布式管理模式:每个分论坛都是一个分中心,每一个分中心都由坛主、主持人、学术秘书等角色来管理。


坛主是分论坛的CEO、导演、制片人,还是编剧和剧务,后勤管理送盒饭等大小事都是坛主的事。


论坛成员确定之后,坛主要向分享者介绍论坛的意义和价值,表达共同支撑起这个论坛的愿景。要指导、帮助分享者提炼分享内容,提升讲故事的水平。还要让来自不同年级,不同学科的教师从不同视角、维度来分享,保证讨论的多元性和深度。


在论坛中,坛主要照顾到空间内的所有人,要促进分享者与听众、专家的多元互动。比如“随时调整坐姿,眼睛看着发言人”“提出大家关注的问题者优先”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并有自评和互评”等等,这些规则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场内的多元互动。


互动


多元互动的论坛形式也对“报幕式”的主持方式提出了挑战。主持人不仅仅是一个主持者,还必须是一个策划者。主持人需要调动发言者、听众、专家进行互动,要控制整个论坛的氛围,要能把话题很好地抛给交流的对象……这要求主持人对论坛有深度理解,能够对话题进行提升,掌握调控现场氛围的技巧等等。


与坛主和主持人相比,学术秘书的角色更多在幕后,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服务好发言人,服务好整个论坛。细到一支笔、一张纸的准备,大到会议的流程安全,学术秘书都要参与。正是这些看起来琐碎而微不足道的工作,确保论坛的顺利进行。


教师当中的“第三只眼”


另外,既然是论坛,专家还是少不了的,这是提升论坛质量的重要一环。请什么样的专家?如何用好专家,使得专家既不喧兵夺主又能“画蛇点睛”?


首先,选择的专家,不仅要对某个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,还要了解学校,了解学校正在进行的变革。


传统论坛中,专家或者领导唱主角,专家是嘉宾,他们向台下的听众讲授自己的观点、理念;专家是点评者,老师发言结束后,大家把目光聚焦在专家身上,期待专家高屋建瓴的点评。


在中关村三小的“大家论坛”,专家不再是最后的点评者和专业权威,而是“第三只眼”。他们和教师们一起探讨教育的价值,提供更开阔的视野,让教师们知道,同样的问题其他学校、其他老师是怎么解决的。


论坛结束之后,专家还可以与教师进行深度互动,帮助老师们进一步提炼、总结教育故事,为他们搭建新的平台,推荐论文发表,把老师们带出校园,让他们与更多的教育同行分享。





来源 | 校长高参(ID:myedu-),图片由中关村三小提供。

作者 | 李一陵

责编 | 邹雪平

排版 | 又又

2594889720@qq.com

那个被抓作弊就跳楼的孩子,反抗的到底是什么?

在时代风口浪尖的场景下,教师何以安身立命?

• 最好的教育只做三件事

▼ 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一键订购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